之前已经说过了国民党时期的国防部下属的一厅、二厅、三厅,既然都已经说到第三厅了,那顺便把第四厅也说了吧,虽然这个第四厅似乎名不见经传,在各类民国影视剧中不怎么出名,毕竟不像二厅是情报机构(经常被人提到,例如潜伏中的陆桥山),也不像一厅管着将校的升迁,而且也没有郭汝瑰这样传奇人物当一把手,但四厅虽然知名度不高,但却是国民党内部人人艳羡的肥缺。
一、成立背景与历史沿革
1. 国防部的成立
1946年6月,国民政府国防部在南京成立,取代了原有的军事委员会和行政院军政部。国防部内设两大系统:国防部本部和国防部参谋本部,分别由白崇禧任部长,陈诚任参谋总长。
2. 第四厅的设立
参谋本部下设六个一般参谋厅,其中第四厅负责补给计划职能。第四厅的设立,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后勤补给计划工作的系统化和专业化。1947年至1949年间,随着内战局势的变化,国防部多次进行机构调整,第四厅的职能和内部结构也相应有所变动。
二、职能与定位
1. 核心职能
第四厅的核心职能是负责全军后勤补给计划工作。具体包括:
补给计划制定:统筹规划全军械弹、被服粮秣、军事器材的补给优先顺序和补给标准。
美援装备管理:负责与美国军事顾问团接洽,处理美援装备的洽谈及分配使用事项。
生产与征购计划:拟订和审核兵工、辎重、特种器材的生产、征购计划,以及相关军事营建计划。
协调联勤总部:与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协调,确保补给计划的执行。
2. 在国防体系中的定位
第四厅在国防部参谋本部中属于计划层面的机构,负责后勤补给的规划工作,而具体的执行则由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负责。这种“计划与执行分离”的模式,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第四厅的实际权力受限。正如陈诚所言:“国防部有权(盖图章之权),参谋本部有能(实权派)”,第四厅虽处于关键岗位,但实际运作中往往受制于多方因素。但即便实际执行由联合勤务司令部负责,第四厅作为后勤补给的规划部门,依然拥有后勤补给的绝对支配权,换句话说,哪只部队换装新式装备,哪只部队先补给军装,哪只部队增加一个汽车连,这个都是第四厅负责,所以,各个军长、师长想要加强手下部队的战斗力,就一定要和第四厅的官员打好关系,至于打好关系的方法,大家自行脑补即可。
三、组织架构与内设部门
第四厅的内部组织结构,根据国防部参谋本部的整体设置,逐步完善和调整。以下表格概括了第四厅的主要内设部门及其职能:
第一处(计划),负责全军补给计划的拟订和审核,是核心业务部门
第二处(现行补给), 掌理械弹、被服粮秣、军事器材补给的优先顺序和补给标准 ,是执行协调部门
第三处(生产、征购、营建),拟订、审核兵工、辎重、特种器材的生产、征购计划,以及军事营建计划,主要负责与生产单位接口
四、人员组成与历任厅长
1. 历任厅长
第四厅的厅长更迭反映了国民党内部人事关系的复杂性:
赵一肩(首任厅长,陆军中将):浙江青田人,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,陈诚的同乡和老部下。原任军政部接洽美军物资援助的中将特派员,被陈诚任命为第四厅厅长。
杨业孔(继任厅长):具体任职时间不详,但在内战期间接替赵一肩担任第四厅厅长。
蔡文治(末任厅长):湖北黄陂人,黄埔军校毕业,曾任职于陆军总司令部和北平军调部。1949年1月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,后转任第四厅厅长。
2. 人员特点
第四厅的人员组成具有以下特点:
专业背景:多数负责人具备军事后勤或工程教育背景,如赵一肩长期从事美军物资接洽工作。
派系色彩:第四厅厅长人选明显受到陈诚“土木系”派系影响,赵一肩是陈诚的嫡系。
美军联系:由于负责美援装备分配,第四厅官员多需与美军顾问团合作,如蔡文治曾有在美军调处执行部工作的经验。
对于现代人来说,第四厅名声不显,但这种手握后勤补给大权的部门其实比人事权利更吸引人,毕竟人事权在人,而且还要受到上边各位大佬的影响,但补给规划、后勤生产可是实打实的肥缺,补给多少装备、后勤工厂建设在哪里、选择哪家的厂子生产,这可是在自己手里的权利,是实打实的肥缺,甚至可以说是国民党军队中最有油水的部门。
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