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2年,一场关于毛岸英童年命运的争议,把两代人的恩怨摆上了舆论的桌子。有人说毛岸英年幼时“流浪五年”,听起来仿佛三毛流浪记里出来的情节,不禁让不少中国人感慨万千。但一句“流浪”,究竟是多少无助与漂泊?又有谁该为这段历史的“修辞”买单?今天咱们就啃一啃这块有些牙碜的历史“骨头”,看看底下到底藏着多少故事和争吵。
说到“毛岸英流浪五年”,你会觉得这是苦难的铁证,还是艺术加工的修辞?站在董龙飞这边,他可是气不打一处来,直指刘思齐的说法“侮辱董家,抹黑历史”;而另一头刘思齐却自信满满,讲的都是丈夫生前流出来的亲口话,说这是历史的还原,而不是造谣中伤。这就像饭桌上的咸粽子和甜粽子,没人服谁,但外人都看热闹——谁对谁错,难道就这么就能盖棺定论?悬念就像锅里正炖的大骨头汤,越炖越出味儿,可每个人喝上一口,都说自己胃口不同。
先说说背景,那些年,正是国家最动乱的时节。1930年底,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去世,毛家孩子们成了革命火线上的“无根漂萍”。当时中共中央特地安排了被称为“红色牧师”的董健吾,创立了大同幼稚园,负责照看这些“星星的孩子”——不仅有毛家兄弟,还有不少烈士遗孤。可世事如棋,1931年董健吾身份暴露,形势急转直下,幼稚园被迫解散。孩子们走投无路,有的跟着董健吾,有的依靠董家的亲属,有时还得分头寄宿。斗转星移,大家看到的“流浪”,其实有点像老百姓家里的“串门子”,只是天一黑、饭一吃,心里总没处落脚。普通老百姓听了这样的故事,多半心疼孩子苦,但又有人说那时苦,是一代人的命运,谈不上对谁不公。可矛盾就是这样悄悄积攒起来的,一边是后人要还原真实,一边又怕伤了历史人物的名声。
随着当年的热议慢慢散去,似乎一切都归于平静了。媒体不再轰炸,相关人士也不再频频发声。这种表面的风平浪静,倒让不少旁观者觉得事情就这样过去了。董龙飞坚持认为,历史不能任人解读,尤其是涉及自家长辈声誉的问题,“不能因为文学修辞就扭曲史实”。他一再强调,毛岸英在董健吾和家人庇护下,并未成为街头流浪汉,更不可能像“三毛”一样靠讨饭度日。“顶多是辗转了几个家庭”,这样的生活,在当时可算有保障的了。而有的群众也疑惑:难道说历史只能留给专家?普通咱们还不能凭感觉说上一句?大家一边吃着瓜,又都怕被“带节奏”,越围观越觉得,这事不简单。
就在大伙快要淡忘这场风波时候,第二波热浪又扑面而来。有资料被翻出来,说毛岸英本人确实在留学信里提过“流浪五年”。这里面的“流浪”并不是街头乞讨,而是指孩子没法固定生活,要靠各家亲戚朋友照顾,随时可能失去庇护。这内容一公开,场面瞬间炸了锅:原来真有其事!而刘思齐之所以这么说,还真不是信口胡说,是丈夫留下的话。对立双方的矛盾一下爆发到了顶点:有的网友喷董龙飞“不识大体”,认为人家刘思齐只是在缅怀亲人,没必要大做文章;也有人怼回去,说历史不能随意修饰,个人情感不能凌驾于事实之上。这时大家才发现,前面“流浪”这个词埋下的伏笔,正好成了分歧的导火索。你说“流浪”是心灵孤独,我说“流浪”是街头漂泊;不同,立场天壤之别。
一个“流浪五年”,让大家吵得满城风雨。有人说,这才是尊重历史,理由无比充分。可真正细究下来,难道历史就只剩下冷冰冰的事实,不能有点个人的回忆或感情?董健吾救过毛家兄弟不假,但后人需要用一场官司来证明祖辈正直吗?谁家祖宗受了冤屈,光靠几篇报道或者一次申诉,真就能全身而退?按正方说法,似乎只要情感在,历史就可以“润色”一把;可一旦涉及自家名声,哪有那么轻松?假如有人明天说自己儿时在地铁口睡过地板,爹妈要是不服气,也能提把官司?这正是鸡毛蒜皮也能煮出一锅浓汤,假装夸你“会说故事”,实际上是在追问,到底谁才配说历史。
看到这一地鸡毛,不禁想问各位看官:一段历史的叙述究竟该看重“事实的纸面”,还是“回忆的温度”?董家守着祖辈荣誉不放,值得被称为“死理性派”?刘思齐讲述亲历,但稍有修辞就该被追一纸官司?要是大家都跟着今天的舆论节奏走,是不是以后所有的家长里短、点点滴滴,都得等着法庭判决谁该怎么说?你认为,历史只属于“官方文件”,还是也该留点空间给那些曾经哭过、笑过、走过黑夜的人?既是“流浪”,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特殊年代的坚强?评论区带上你的答案,咱们接着问:你更相信谁的话?你觉得,该怎么“写”历史?
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