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班久坐后肩颈僵硬到抬不起手?熬夜后牙痛难忍,吃止痛药也不管用?其实在我们的手臂上,藏着一个能缓解多种日常小毛病的“宝藏穴位”——温溜穴。它既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“郄穴”,擅长“急救止痛”,又能调理肠胃、辅助护心,堪称“随身保健小能手”。今天就带大家全面认识这个穴位,从找穴到用法,一看就会用!
一、穴位概述:手阳明大肠经上的“能量驿站”
温溜穴并非冷门穴位,而是中医临床常用的“多功能穴”,想要用好它,先得把“基础信息”摸清。
1. 核心定位:前臂背面的“止痛开关”
温溜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(靠近大拇指一侧),具体找法分两步:
- 第一步:屈肘,找到手腕横纹(腕背部横纹)和肘部横纹(肘横纹),两横纹之间的距离约为12寸(中医针灸“同身寸”,1寸约为自己拇指横宽)。
- 第二步:从腕横纹向肘部方向量5寸(约自己5个拇指横宽叠加的长度),在桡骨(前臂外侧可摸到的骨头)的外侧缘,就是温溜穴。
简单说:手腕往上5横指,靠近手臂外侧骨头边,按下去有明显酸胀感的地方,基本就是它了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2. 经络归属与穴名含义
- 归属经络:手阳明大肠经。这就意味着,它的功效和大肠经的“管辖范围”密切相关——大肠经从手指出发,经过手臂、颈部、面部,因此温溜穴能调理头面、上肢、肠胃相关问题。
- 穴名解读:“温”指温暖、温通,“溜”指水液流动、气血畅通。中医认为,温溜穴能像“疏通管道”一样,让停滞的气血重新流动,同时驱散局部的“寒气”,因此得名“温溜”。它还有两个别名:“逆注”(形容气血在此“逆转回流”,缓解拥堵)、“池头”(因靠近肘部“曲池穴”,如同“水池源头”,为身体输送气血)。
二、主治功效:从“急救止痛”到“日常调理”,一穴多用
温溜穴作为大肠经的“郄穴”(郄穴多擅长治疗急性病症、疼痛类问题),既能应对突发不适,也能改善慢性毛病,尤其适合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。
1. 头面五官痛:牙痛、头痛的“急救穴”
大肠经直接关联面部、牙齿,当气血在大肠经拥堵时,容易引发牙痛、头痛、咽喉肿痛等问题,温溜穴能快速“打通堵塞”,缓解疼痛。
- 牙痛:不管是蛀牙痛、牙龈肿痛,还是熬夜上火引起的“风火牙痛”,按揉温溜穴3-5分钟,疼痛会明显减轻。很多人试过“牙痛时含冰块不管用,按温溜穴半分钟就起效”。
- 头痛、咽喉痛:偏头痛(尤其是太阳穴到耳后区域)、感冒引起的头痛、咽喉干痛,按温溜穴的同时配合吞咽动作,能让“通气血”的效果更快作用于头面。
2. 疏通上肢气血:肩颈酸痛、手臂麻木的“疏通器”
上班族、低头族久坐后,手臂、肩颈容易气血不畅,出现僵硬、麻木、抬臂困难等问题,温溜穴位于手臂“交通要道”,能直接疏通上肢气血。
- 肩颈僵硬:每天按揉温溜穴5分钟,配合手臂前后摆动,坚持3-5天,肩颈的紧绷感会明显缓解,尤其适合“电脑族”下班后放松。
- 手臂麻木:长时间低头看手机、开车握方向盘,容易导致手臂血液循环变慢,出现“手麻”,点按温溜穴1-2分钟,麻木感会快速消退。
3. 调节肠胃功能:消化不良、便秘的“调理师”
作为大肠经穴位,温溜穴能“联动”大肠功能,改善因气血不足、寒气凝滞导致的肠胃问题。
- 消化不良、腹胀:吃多了不消化,肚子胀得难受,按揉温溜穴的同时顺时针揉肚子,能促进肠胃蠕动,帮助消化。
- 便秘:长期久坐、气血不足导致的“气虚便秘”(排便无力、大便干结),每天早晚各按温溜穴5分钟,坚持一周,排便会更顺畅(注意:便秘严重需结合饮食调整,穴位仅为辅助)。
三、穴位配伍:搭配这3个穴,功效翻倍
单独按温溜穴效果已经很实用,若根据具体问题搭配其他穴位,能让“调理力”升级,新手也能轻松掌握。
1. 牙痛、咽喉痛:温溜穴 + 合谷穴
- 搭配原理:合谷穴(手背虎口处)是大肠经“原穴”,擅长调理头面五官问题,和温溜穴“强强联手”,止痛、清热效果翻倍。
- 操作方法:先按温溜穴3分钟(酸胀感为宜),再按合谷穴2分钟,交替进行,每天2-3次,尤其适合上火引起的牙痛、咽喉痛。
2. 肩颈酸痛、手臂僵硬:温溜穴 + 肩井穴
- 搭配原理:肩井穴(肩部最高点,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点)是“疏通肩颈气血”的关键穴,温溜穴疏通手臂,两者结合能“从肩到臂”全面放松。
- 操作方法:坐姿,先用拇指按揉温溜穴2分钟,再用手掌根部按揉肩井穴3分钟(力度适中,避免过痛),左右肩臂交替,每天1次,适合下班后缓解久坐疲劳。
3. 消化不良、便秘:温溜穴 + 足三里穴
- 搭配原理:足三里穴(膝盖下3寸,胫骨外侧)是“肠胃第一保健穴”,能健脾养胃,和温溜穴搭配,一“通”(温溜通大肠)一“补”(足三里补脾胃),调理肠胃更全面。
- 操作方法:睡前按揉温溜穴3分钟,再按足三里穴3分钟,顺时针方向按揉,坚持一周,能改善食欲差、排便不规律的问题。
四、穴位推拿保健:3个简单手法,每天5分钟就能做
温溜穴的保健操作门槛很低,不用借助工具,徒手就能做,适合日常随时练习,关键是找对位置、用对力度。
1. 基础按揉法:适合日常保健
- 姿势:坐姿或站姿,手臂自然弯曲,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尖对准温溜穴,其余四指托住手臂内侧(起支撑作用)。
- 手法:拇指垂直按压穴位,力度以“酸胀感明显,但不刺痛”为宜,然后顺时针按揉,每次3-5分钟,左右手臂交替进行。
- 最佳时间:每天早晚各1次,早上按能“唤醒”大肠经,帮助肠道蠕动;晚上按能放松上肢,缓解一天的疲劳。
2. 点压法:适合急性止痛(如牙痛、头痛)
- 适用场景:突发牙痛、头痛、手臂麻木时,用点压法能快速起效。
- 手法:拇指指尖对准温溜穴,稍用力向下点压,保持3-5秒,然后松开,重复10-15次,力度比按揉法稍大,以“有明显酸胀感传到手臂或头部”为宜。
- 注意:点压时保持呼吸平稳,不要憋气,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皮肤疼痛。
3. 弹拨法:适合疏通僵硬肌肉(如肩颈酸痛)
- 适用场景:肩颈、手臂长期僵硬,按揉后效果不明显时,用弹拨法能“松解”粘连的肌肉。
- 手法:拇指指尖放在温溜穴处,其余四指固定手臂,拇指横向(与手臂走向垂直)轻轻弹拨穴位周围的肌肉,感觉像“拨动琴弦”,每次弹拨1-2分钟,力度以“肌肉有酸胀感,无刺痛”为宜。
- 搭配动作:弹拨时可缓慢活动手臂(如抬臂、旋转手腕),让气血更顺畅。
4. 注意事项:这3类人要慎用
- 皮肤有破损、炎症(如手臂有伤口、湿疹)时,避免按揉,以免加重不适。
- 孕妇慎用:大肠经穴位可能影响气血运行,孕妇(尤其孕早期)按揉前最好咨询医生。
- 力度适中:按揉时以“酸胀感”为度,不要追求“越痛越有效”,否则可能损伤皮肤或肌肉。
五、文献古籍记载:千年中医验证的“实用穴”
温溜穴的功效并非现代总结,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医古籍中,就有明确记载,印证了它的“实用性”。
1. 《针灸甲乙经》:最早记载温溜穴的“止痛功效”
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,《针灸甲乙经》中提到:“温溜,在腕后,少士五寸,大士六寸,手阳明郄也。刺入三分,灸三壮。主头痛,面肿,齿痛,鼻衄(流鼻血)。”
这句话明确了温溜穴的位置(腕后5-6寸,因男女手长差异略有不同)和核心主治——头面五官的疼痛、肿胀问题,是后世应用温溜穴“治头痛、牙痛”的理论基础。
2. 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强调温溜穴“通气血、止痹痛”
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记载:“温溜主喉痹(咽喉肿痛),不能言,舌本(舌头根部)痛,食不下,四肢重,咳嗽,少气(气短)。”
这里扩展了温溜穴的功效,不仅能治头面痛,还能缓解咽喉不适、吞咽困难、四肢沉重等问题,尤其提到“四肢重”,说明它对“气血不畅导致的肢体乏力、僵硬”有调理作用,和现代用于缓解肩颈酸痛、手臂麻木的用法一致。
3. 《针灸大成》:总结温溜穴“急救+调理”双重作用
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在《针灸大成》中对温溜穴的记载更为全面:“温溜,治肠鸣腹痛,伤寒身热,头痛,面肿,喉痹,舌强,齿痛,肩背酸痛,手臂不举,风气痛。”
这里既包含了急性问题(伤寒身热、喉痹、齿痛),也涵盖了慢性调理(肠鸣腹痛、肩背酸痛、风气痛),基本概括了温溜穴的核心功效,成为后世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参考。
结语:把温溜穴变成“随身保健工具”
温溜穴就像我们身体里的“多功能小开关”,不用花钱、不用吃药,每天花5分钟按一按,就能缓解牙痛、肩颈痛、消化不良等日常小毛病,尤其适合忙碌的上班族、低头族和中老年人。
记住它的核心:找穴“腕上5横指,靠骨边”,按揉“酸胀为宜,不刺痛”,根据自己的问题搭配合谷穴、足三里穴,效果会更好。当然,穴位保健主要针对“小毛病”,如果症状严重(如持续剧烈牙痛、频繁胸闷、长期便秘),一定要及时就医,不要仅靠穴位缓解。
从今天开始,试试按揉手臂上的温溜穴,让这个“千年老穴”成为你的“随身保健师”吧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