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恩来重庆上演空城计,老蒋眼皮底下竟藏着一支外交联合国
1939年的重庆,空气里弥漫着火锅的辛辣和战争的焦糊味儿,两种味道拧在一起,成了战时首都独有的气息。
蒋介石把这里当成铜墙铁壁,以为掐断了延安和外界的所有联系,就能把那群共产党人活活“闷死”。
可他万万没想到,就在他眼皮子底下的红岩村、曾家岩,周恩来带着一帮人,硬是给他上演了一出长达八年的“外交空城计”。
这地方,白天是八路军办事处,晚上,就摇身一变,成了全世界的“情报交换中心”和“朋友圈拓展大会”。
你敢信?国民党的特务把红岩村围得跟铁桶似的,连只苍蝇飞进去都要查公母,但每天晚上,这里却能流出最让老蒋头疼的消息。
周恩来这个人,简直是个天生的外交家。他没有外交部的头衔,却干着比外交部长还核心的活儿。
他能跟苏联大使潘友新用俄语谈笑风生,讨论《联共(布)党史简明教程》;也能转过头来,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跟美国武官埃文斯·卡尔逊聊美国民主。
卡尔逊这个美国大兵,来之前对共产党的印象,全是国民党宣传里“青面獠牙”的样子。
结果一接触,彻底傻眼了。他发现这帮人不但不野蛮,还懂战略、有理想,尤其是那种官兵一致、同甘共苦的劲头,让他这个西点军校出来的精英都大为震撼。
他后来回美国,逢人就夸八路军的“Gung Ho”精神,也就是“工合”——工业合作。这个词后来还成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口号,你说神不神奇。
这些宝贵的一手信息,就是通过南方局这扇小小的窗户,捅破了国民党的舆论封锁,传到了白宫的案头。
南方局的另一张王牌,是那份在刀尖上跳舞的报纸——《新华日报》。
国民党的中宣部和特务们,天天拿着放大镜审稿子,稍微有点“出格”的词句,立马给你开天窗,让你版面上留下一块块尴尬的空白。
报社的同志们也是人精,你删我的稿,我就故意把空白印出来,旁边再配上一篇无关痛痒的小文章,标题叫《天窗的用处》。
重庆市民一看就懂了,这是国民党又在搞鬼了。这种无声的抗议,比直接对骂一百句都管用,搞得国民党检查官们气得直跺脚,却又无可奈何。
他们甚至还搞过一次“集体开天窗”事件。因为一篇社论被删得面目全非,干脆就在头版头条的位置,印上了两个大字:“纪念”,下面是周恩来等人的签名,其余地方全是白的。这下全城轰动,成了当时文化界反抗新闻审查的一大奇观。
除了斗智斗勇,南方局还特别会“交朋友”,而且交的都是些“硬核”朋友。
宋庆龄先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。她当时在香港主持“保卫中国同盟”,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,为八路军、新四军募集了大量的药品和物资。
这些物资,很多都是通过南方局这条秘密通道,躲过国民党的层层盘剥和日军的封锁线,送到最需要的敌后战场上去的。
她就像一个超级联络人,把海外华侨的爱国心,和国际友人的正义感,都汇集到了抗日这股洪流里。
真正的高潮,是1944年美军观察组,也就是大名鼎鼎的“迪克西使团”访问延安。
这件事的促成,南方局在背后下了九牛二虎之力。周恩来、董必武他们,不厌其烦地跟美国驻华使馆的谢伟思、戴维斯这些人沟通,一点点地消除他们的疑虑。
当美国人真的坐着飞机降落在延安的土地上时,他们看到的一切都颠覆了认知。
这里没有国民党宣传的贫穷愚昧,反而是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。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衣服,跟他们彻夜长谈世界格局;朱德像个老农民一样,在菜园子里种南瓜。
这种朴素和真诚,跟重庆官场的腐败奢靡形成了天壤之别。观察组的报告传回华盛顿,直接让罗斯福总统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的政治力量。
这是中共第一次,以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形象,堂堂正正地站上了国际舞台,跟世界头号强国开始了平等对话。
而这一切的起点,都源于重庆那几间不起眼的平房。
抗战胜利后,国共谈判,地点还是在重庆。毛泽东亲赴山城,那43天,更是惊心动魄。
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,看国共两党如何决定中国的未来。
南方局之前积累的所有人脉和外交经验,此刻全部派上了用场。他们组织中外记者招待会,向世界传递共产党的和平诚意,揭露国民党假和平、真内战的阴谋。
可以说,没有南方局这八年的苦心经营,就没有重庆谈判桌上共产党人的从容和底气。
很多人看这段历史,只看到了国共两党的军事斗争。但实际上,在那些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,比如外交、舆论、统一战线,南方局打的仗,同样精彩,甚至更为关键。他们不是在跟某一个敌人战斗,而是在跟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封锁战斗。
他们用最有限的资源,撬动了最广阔的国际空间,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,提前进行了一场最艰苦、也最宝贵的实战演习。这不仅仅是智慧,更是一种信念,一种坚信自己的事业终将被世界理解和认可的强大信念。
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