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时,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直言不讳地说:“要是中国输了,英俄也会跟着沉沦。”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,而是经过对整体局势的精准分析得出的结论。那么,为什么中国战场会变成二战成败的“决定性因素”呢?东方战线的坚持到底是怎么影响到英美苏三个强国的命运,又有多大的作用呢?
一谈到二战,大家脑海里常常浮现出诺曼底登陆的浩大场面、斯大林格勒的激烈抵抗,或者太平洋上美日航母激战的紧张局势。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想想:远在东方亚洲的中国战场,究竟靠什么赢得了罗斯福的高度重视呢?
有人甚至说“中国一败,英俄必亡”。这话听着确实有点夸张,但翻遍二战的史料后才发现,罗斯福的担心,完全是出于实际的战略考虑。中国战场就像一根“定海神针”,紧紧拴住了日本的战线,一旦这根针断了,整个世界的局势可就要乱了套。
中国战场是块“吸铁石”:死死拖住日本陆军主力
1937年七七事变一炸开,日本就开始全力向中国展开全面侵略。别看日本岛小,那个时候的陆军在整个亚洲几乎没有对手。不过,令人没想到的是,中国军民靠着简单的武器,硬是将日军拖进了漫长的持久战泥潭。
用数据说话: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打前,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85万人,几乎占了他们陆军总兵力的八成多。就是说,日本的大部分陆军主力都被绑在中国,全身心投入这边,根本抽不出来去对付别的国家。
咱们不妨猜猜,要是那会儿中国摊不住,选择投降的话,这185万日本兵会怎么干呢?往北一看,苏联那边正跟德国在西线拼得你死我活,远东这边的兵力开得很空。其实,日本早就有“北上攻苏”的打算啦,之前在诺门槛还跟苏联打过几回架。
要是有百万日军从东面来夹攻,苏联很可能会陷入左右夹击的窘境。一边是希特勒的快攻战术,一边是日军的猛扑,就算苏联再厉害,也难保能扛得住两头夹击,这局势真是挺难应付的。
往南望去,东南亚都是英美的殖民地,资源丰富但防御不严实。当时日本南下偷袭珍珠港,攻占东南亚,只用大概40万兵力就扫平了整个地区。要是把中国战场上的百万大军调过去,英国的印度殖民地肯定守不住,澳大利亚还说不定也会被占了。
中国战场的“隐形价值”
中国战场的意义可不止是 simple 牵制兵力这么点事。从大局上看,它至少帮了反法西斯联盟三个关键的忙。
第一个作用就是“耗费日军的有生力量”。在整个二战期间,日军在中国的损失超过了130万人,这个数字比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击毙的日军还要多。像武汉会战、长沙会战这些大型战役,每次都让日军付出几万人的伤亡代价。
第二个目的就是“赢得战略上的调整空间”。中国抗战从1937年持续到1945年,整整八年。像这八年中,英国和美国都完成了充分的战争准备,苏联也可以放心地把远东的部队调到西线抵御德军。
比如1941年德国猛冲莫斯科的时候,斯大林最担心的还是日本会从东面偷袭。不过,正因为日军主力一直被困在中国,斯大林才敢把远东的20多个师调到莫斯科前线。这些兵力,也就成了保卫莫斯科的重要支撑。
第三个是“耗费日本的战时资源”。日本发动侵略,把掠夺资源当作维持战局的手段。但在中国战场上,持久的抗战像个大块头,把日本的资源一点点耗光。结果,日本的野心也在这不断的消耗中慢慢崩溃。
据一些统计资料显示,二战期间,日本大约把军费总额的七成左右都用在了中国战场上,这也充分体现出那段时间中国战场在整个二战格局中的举足轻重。
罗斯福能够说出“中国战败,英俄必亡”,绝非一时冲动,而是建立在对全球局势判断的基础上。他早就明白:中国是反法西斯联盟在东边的重要“战略支点”,要是丢了这个支点,整个联盟的防线就会垮掉。
那会儿美国国内的“孤立主义”情绪挺浓厚,很多人都反对参战,也不愿意出钱帮中国。不过,罗斯福坚持不懈,推动通过了《租借法案》,把中国列入援助国家;还派出了“飞虎队”到中国作战,开辟了“驼峰航线”来运送物资。
罗斯福曾对身边的人打个比喻:“中国就像一块海绵,源源不断地吸收着日本的战争力量。如果这块海绵破了,日本的战斗机器就会伸出爪子,去伤害俄国和英国。”
中国的牺牲与贡献
现在一些西方的史书提到二战时,经常会把中国的贡献往后挤,把主要的荣耀都归功于英美苏。其实话说回来,中国付出的牺牲,绝不比其他任何一个盟国少。
抗战的烽火广泛蔓延在华夏大地,整个抗战期间,中国的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,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,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,这份痛楚难以抹去。
多少城市被夷为平地,多少家庭支离破碎,多少士兵拿着落后的武器迎向日军的坦克——正是这些血肉之躯,撑起了东方战场的防线。
更让人敬佩的是,就算在最艰难的时候,中国依旧没有屈服。1941年太平洋战争即将爆发时,几乎是孤军作战的中国对抗日寇,外界的援助十分有限。滇缅公路被切断后,军队陷入困境,只能依靠“驼峰航线”输送的点点物资,坚持着战斗。
70多年过去,回头再看罗斯福那句话,依旧能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性。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,绝不是“可有可无”,而是“举足轻重”。它用自己的牺牲,挡住了日本的主力部队,给盟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,也最终促成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。
有人说中国抗战只是局部冲突,这完全是对历史的不了解。二战从头到尾都是全球性的大战,各个战场其实紧密相连,东方战线的坚守,直接左右着西方战线的走向。忽略中国的付出,就等于忘了二战那场“另一半的真实”。
记住这段历史,不是为了显示成就,而是为了提醒大家:和平得来不易,只有团结才能让力量更强。那时候中国军民的坚持不懈,加上英美苏的密切合作,才最终战胜了法西斯。而如今的世界,也更需要各国携手并肩,才能应付共同的难题。
罗斯福那句话,确实值得永远记住。它不仅表达了对中国的肯定,也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规律:面对全球性的危机,没有哪个国家能单靠自己应付,只有彼此扶持、共同坚持,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。
股票十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